《国色芳华》中不能不知道的祥瑞,不可不用的“方胜纹”
《国色芳华》这部由李现、杨紫主演,唐代为背景的古装剧,于2025年1月7日在芒果TV、咪咕视频播出,1月9日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。
剧中处处暗藏文物,不少道具所参考的文物被眼尖的网友们“扒出”。其中,剧中县主大婚所戴冠,其原型为唐高祖李渊玄孙女李倕所用发冠,精致奢华。剧组文物顾问李乾鑫(西安博物院的讲解员)提到:观众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里,还隐藏了一些“小彩蛋”。
那么,关于县主大婚所用的头冠,你真的看懂了吗?
图片源于电视剧《国色芳华》官方微博
县主大婚头冠的参考原型收藏在陕西考古博古馆里,原冠上精巧华美的花鸟等吉祥纹饰,由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绿松石、红宝石、琥珀、珍珠、玛瑙、贝壳等材料制作而成。而上方装饰一硕大“方胜”形饰,尤其引人瞩目。
《国色芳华》中县主大婚造型 唐代李倕冠
“胜”是古代祥瑞之物。作为古代妇人的一种头饰,“胜”早在汉代就已出现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注曰:“胜,新妇首饰也,汉代谓之华胜。” 在汉代,胜也是“祥瑞”的象征,《宋书•符瑞志》中记载:汉代以来,吉祥瑞应的事发生,则戴“金胜”。《辞源》释胜第六条云:“事物优越美好的叫胜。”
早期文献中,戴胜是西王母的标志性特征,如《山海经》中记载“西王母……蓬发戴胜。”在历史发展进程中,胜的外形和功用均有变化和转换,并衍生出多种涵义。唐代盛行方形胜纹,名作方胜,该纹被用在“圣节”的千秋镜装饰、染缬类纺织品纹饰、金银器以及陶瓷等日用品上,成为唐代图案中的一个基本元素,并以各种方式组织到不同的纹样中,如边饰、花心。单个菱形方胜、二片方胜交叠、或鸟雀衔胜,都是常用构图。
出土文物中方胜纹与《国色芳华》中方胜对比可视化图表
唐代方胜主要为供养贵妇和天女头饰的点缀,在石窟寺及佛教相关器物中常可见方胜形纹饰或物件,如莫高窟藏经洞出土“引路菩萨”、莫高窟第 231 窟维摩天女、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《持盘菩萨跪像》等。
可见,“方胜”是塑造佛教天女形象的重要符号,该做法在宋辽石窟造像中仍有延续。
①莫高窟藏经洞出土“引路菩萨”
②榆林窟第25窟玉女宝
③莫高窟第231窟维摩天女
“胜”形饰的流行风尚并没有止步盛唐,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样式,及更多祥瑞寓意。
宋代,文人雅士将巾环称为“双得胜”,就是指两个巾环相互叠交放在的形状,其形与方胜如出一辙。苏轼《谢陈季常惠一揞巾》载:“半升仅漉渊明酒,二寸才容子夏冠。好戴黄金双得胜,休教白苎一生酸。”宋施元注:“按世人巾裹,以黄金为大环,双系其带,谓之得胜环,疑用此事。”又据赵夔注《谢陈季常惠一揞巾》:“黄金得胜乃战阵得捷之人所戴也。”由此可见,宋时胜形饰已有胜利、凯旋之意。
宋代玉巾环
《如懿传》中的同心方胜
两个方胜压角相叠,表示心连心,象征男女之间坚贞的爱情,被广泛运用在传统婚嫁中,赋予同心同德的美好寓意,兼具好事成双的期盼,寄托亲友对新人婚姻美满、永结同好的祝福。
因此,古代的文学作品中,常见有“同心方胜”这个名称,尤其在反映爱情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更为常见。如元本《西厢记》中,有“把花笺锦字;叠作个同心方胜儿”之句,这里所说的是将信笺叠成个方胜,指的是菱形,“同心”象征缠绵不断的爱情。电视剧《如懿传》中也有用同心方胜表达爱情的剧情。
“胜”菱形交叠、连续不断的构成,寄托了人类周而复始的生命意义,承载了人们对家族传承、生命延续、兴旺发达等多重寓意。
以龙凤形抽象组合成“方胜”回环交颈的符形,象征爱和人类的绵延。用民间刺绣针法,以及最原始的织布纹为造型语言,目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饰面,穿越千年,去触碰最原始的生命赞歌,体验最深厚的文化内涵,以及最本真的艺术美感。